「人要活下去,不需要很複雜的知識......」

昨天才上課的內容,今天就在聯合報上看到一篇相關的報導


規律的「生活軌跡」 像洋蔥、昆蟲怪物

轉錄自【2005/04/02 聯合報


【記者喻文玟╱台中市報導】


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學生蔡明君,花了一個月訪問從事30種不同職業的60名男女,記錄他們30天的生活行程,把這些「生活軌跡」各自描繪在地圖上,成為平面繪畫作品「Track」(足跡),在台中20號倉庫展出。


蔡明君說,作品構想來自幼時閱讀倪匡小說,書中敘述一位研究昆蟲的科學家,被發現在實驗室中自殺身亡,旁邊散落著他過去一年被人跟蹤偷拍的影片,原來這名科學家在影片中發現自己生活的規律型態,和他研究的蜜蜂沒有什麼不同,於是厭世。


70年次的蔡明君大學就讀新竹師院美勞教育學系,在南投的國小任實習老師一年。她說,教師生活的「規律性」,「扼殺」她許多好奇心,她開始好奇每種職業的「生活軌跡」。
今年二月開始,蔡明君以在台中市工作的男女為對象,訪問計程車司機、麵包店師傅、醫師、記者、警察等30種不同職業的男女,把每位受訪者每天行經的地點,在地圖上「連連看」,再「轉印」文字在地圖上,製造「復古」效果。


蔡明君紀錄的「生活」圖案,看來像洋蔥、紅線球、錐形物體、貝殼形狀所構成的大紅花、或昆蟲怪物。她的作品也引起小小迴響,觀眾看完後在留言本上討論熱烈,有人反應每一個人的「足跡」能輕而易舉被紀錄,「好可怕!」有觀眾感覺「規律的軌跡顯示生活圈的狹窄與壓迫。」


「女生喜歡趴趴走,心思細膩,記憶力好。」蔡明君說,每種職業她一定訪問一男一女,相較之下,女生除了工作地點外,活動力強,喜歡「壓馬路」,生活圈較廣,且「走過必留下記憶」。


別具巧思的蔡明君,將她訪問不同人物的生活軌跡,各自製作成邀請卡,邀請60名受訪者參觀她的展覽。這項展覽在台中20號倉庫23號展場展出,展期至4月10日。


經過昨天一路講下來
我還是覺得......

人一生下來,即被這個社會所規範,就必須follow這個社會早已建構的制度去走。但是早在這個社會形成之前,人類剛開始之初亦即是由人類互為主觀的表達漸漸構成整個reality。所以說,人一出生即生活在在之前所建構好的象徵性共同體中。

習慣化→定型化→制度化→結晶化→正當性

從這之中可以發現一個問題,就是這一路是怎麼被建構起來,為什麼我們要依循著這樣的模式去生活,又是由誰去建構,為什麼要follow這樣的一個過程,這樣的過程又代表了什麼意義。

很有趣的一點是,這個象徵性共同體(symbolic universe)一旦建立之後就很難容許有其他的變動,就像我們平日的生活只要習慣一旦建立就很難改,到最後甚至會變成的理所當然,不問為什麼只知道事情就是這樣,一切都是這麼自然,理當如此的理所當然;就算當現實並不是如我們所認知的那麼一回事時,我們仍會很理所當然的去尋找一些合理性,以符合我們自己的有序性,為這些不能解釋的事情尋找合理性而回歸到我們所認為的正常。

但是從古至今,文化、社會、國家的形成不就也是靠著破壞、挑戰所謂已經制定好的象徵性共同體而又重新構成,不斷地反覆回歸再反覆。人一旦脫離這個共同體,就會被稱之為異端、偏差行為者,而需要接受再社會化的過程,但每個不同文化、社會、國家的形成,不就也是從這些所謂的異端份子開端,所以才又會出現「治療觀(therapy)」、「無效觀(nihilation)」要設法矯正這些反共同體的行為,藉由治療、正名、抹除等方法去維持這整個制度(ex.達文西密碼)。

早從人類開始之初,每個人都必須做全部的工作以維持生存,到後來發現共同合作、分工,而產生了不同的角色,每個角色又擁有不同的知識:到後來形成了分工的知識,每個人藉由分享自己的知識(分立的個人知識)建構社會的知識倉儲,形成共同的集體知識。

所以說人要活下去不需要很複雜的知識,只需要知道誰擁有那些知識,知道去何處取得知識......更甚,只要按著生活模式走,依循著已經建構好的路去走,更不需要那麼多複雜的知識,因為藉由分工的過程,這些複雜的問題都早已經有人承擔。
那麼如上文所提,人的生活模式可以這麼容易的被記錄下來,似乎也呼應了這個說法。不過就算如此,也不需對生活感到無趣,畢竟人與社會是共生的交互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